您的位置首页>嘉宾发言

“十三五”规划建议有关情况

经济创新不仅是手段 更是发展第一动力


2015-11-19 信息来源:

  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国除新中国成立之初的1949~1952年为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63 ~ 1965年为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外,从1953年编制“一五”计划开始,到现在共编制了13个五年规划。坚持编制和实施五年规划,是中国经济能取得成就的一个重要原因。

  每一个五年规划,中国都会制定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明确任务举措,然后有序推进,从结果看,都很好完成了目标。比如即将结束的“十二五”规划,我们确定了28个主要指标,目前看,基本都能顺利完成。如,GDP增长目标是7%,2011-2014年平均增长8.0%,今年增长7%左右,五年年均增长7.8%,同期全球增长2.5%。2014年,GDP达到63万亿元(10.4万亿美元),13.67亿人口的人均GDP达到7800美元;城镇登记失业率目标是5%,近几年一直保持在4.1%左右;服务业占GDP 比重的目标是47%,今年1-9月已提高到51.4%;研发经费投入占GDP比重目标是2.2%,2014年已提高到2.05%;单位GDP能耗下降目标是16%,前4年已累计下降13.4%;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目标是8%,已分别累计下降10.1%、12.9%,氨氮、氮氧化物排放量下降目标是10%,已分别累计下降9.8%、8.6%;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收入年均增长目标是大于7%,前四年,城乡居民人均支配收入年均增长9.5%,其中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7.9%,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0.1%。

  下面,我从制定过程、基本逻辑、主要目标、五大理念四个方面,简要介绍一下“十三五”规划建议的有关情况。

  一、制定过程

  “十三五”规划是中国发展关键阶段制定的关键规划,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规划,也是中国发展进入新常态后的第一个五年规划。

  中共中央对规划编制高度重视,2015年1月启动起草工作,2月成立了由习近平总书记任组长,李克强总理、张高丽副总理任副组长的起草组。

  起草组汇集了各部门的负责人,各领域的顶级专家。布置了31个重点课题研究,形成117份专题报告。在党内征求了各地区、各部门的意见,不断修改完善。国家发改委也开展了“十三五”规划建言献策活动,收到了来自民间的大量建议。经过十几次修改,《建议》提交十八届五中全会审议,在会上充分讨论。

  可以说,规划的制定过程,就是一个集中智慧、体现民意、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过程。

  二、基本逻辑

  第一,中国已经有了一个既定的、不能改变、必须完成、没有退路的目标,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十三五”规划的各项内容必须围绕实现这个既定目标来制定。

  第二,目标是既定的,但形势是变化的。“十三五”面临的国内外环境有许多新变化,这是一个客观的、也是无法改变的现实。

  第三,不能变的既定目标、碰上变化了的环境,怎么办?近几年特别是近两年经济运行情形不断地告诉我们,旧常态下的发展路径、发展方式已经走不下去了。同时,未来几年世界经济环境也和“十二五”期间有很大不同,需要我们相应调整。要引领新常态,就要在理念上破题,确立了新的发展理念,才能确定新的发展路径。

  三、主要目标

  “十三五”规划的目标,都是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总的目标展开的,我重点谈一下怎么理解这个目标。

  第一,全面小康社会是五位一体全面进步的社会。不仅仅是一个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目标,不能单纯理解成经济发展。全面小康社会,覆盖的领域包括了中国现代化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是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法治更加健全、文化更加繁荣进步、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生态环境得到总体改善的社会。按照这一考虑,《建议》提出的目标有: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在提高发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的基础上,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投资效率和企业效率明显上升,服务业比重进一步上升,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明显加大;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碳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减少;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等等。

  第二,全面小康是惠及全体人民的社会。全面小康覆盖的人口也要全面,因为中国的发展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的一个执政思想,作为规划坚持的六大原则之首。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人民,中国要建成的小康一定是要惠及所有不同收入的人口、所有区域的人口、所有民族的人口。一个民族、一个人也不能掉队。为此,《建议》提出了“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的目标,包括就业比较充分,就业、教育、文化、社保、医疗、住房等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高;教育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劳动年龄人口受教育年限明显增加;收入差距缩小,中等收入人口比重上升;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等等。

  第三,全面小康是介于温饱和富裕之间的社会。全面小康总体上属于中等收入国家的范畴,到2020年实现目标后,届时中国的人均GDP将超过1万美元,但也还不是高收入国家,实现小康没有改变中国发展中国家性质。就居民收入的结构看,中等收入群体的比重会大幅提高,但低收入群体还会占相当大的比重。

  第四,全面小康是不一样的小康。尽管中国要尽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但绝不意味着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时,13多亿人口、每个人的生活状态、每个地区的发展水平都一个样,更不是各个地区的人均GDP、城乡居民收入都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平衡总是相对的,不平衡才是绝对的。

  四、五大理念及其重点任务和措施

  《建议》提出,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五大理念是《建议》最亮的亮点,是贯穿《建议》的灵魂,明确了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五大路径。

  第一,创新发展。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包括的涵义很广,包括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就经济增长动力而言重要的是科技创新。这主要是针对当前中国经济要素驱动力明显减弱、新的增长动力还不强提出的。我们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使创新成为驱动发展的主引擎。无论是培育形成新动力,还是激活老动力,都要靠全面创新,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促进创新成果产业化、商业化,形成新的增长点。

  第二,协调发展。主要是针对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全面的问题,补齐“短板”,增强发展的协调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是“全”,所以要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四化”同步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

  第三,绿色发展。绿色是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就是要针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问题,回应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新期待,实行绿色革命,提高经济的绿色化水平。绿色发展本质上是处理发展与保护、人与自然关系,这也是新常态下形成新的增长动力的一个重要方向。

  第四,开放发展。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中国对世界经济影响力在增大,要以全球视野和更加开放的胸怀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在互利共赢中发展自己,同时促进全球经济强劲平衡可持续增长。要实行内外需协调、进出口平衡、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引资和引技引智并举,承担发展中大国的责任和义务,积极参与全球经济议程,积极推动全球经济治理,扩大全球公共产品供给,推动建立合作共赢世界经济体系。

  第五,共享发展。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就是要坚持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发展机会、发展过程、发展成果的共同享有。要针对我国优质公共服务总体供给不足,部分群体民生改善面临特殊难题的问题。保障民生要提高针对性,增强有效性,要加强对特定人群特殊困难的帮扶。

  需要说明的是,中国共产党中央提出“十三五”规划建议后,还要由国务院根据《建议》编制规划纲要,明年3月提交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

 

  杨伟民,男,1956出生。现任中共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主要从事发展战略、中长期规划、经济结构等方面的规划编制与政策制定工作。著有《中国的产业政策──理念与实践》,参与组织编著了《产业结构问题研究》、《“十五”城镇化发展规划规划研究》、《“十五”计划纲要500题目解答》等。在《经济研究》、《管理世界》、《工业经济研究》、《宏观经济研究》等发表论文、文章40余篇,主要有:《矿业长期成本变动与结构转换》,《地区间收入差距变动的实证分析》,《产业组织模式及其选择》,《“城市短缺”及其后果》,《城市化、国际化和产业结构的高度化──未来20年中国经济发展基调的判断》,《“九五”期间我国产业结构变动展望》,《“十五”规划编制方法和程序的思考》。

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 版权所有© 2003 京ICP备110171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