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简介
  机构设置
  会议日程
  代表团
  观察员
 
 
王家瑞畅谈会议成果
 
 
第三届亚洲政党国际会议闭幕(组图)
 
 
为会议代表举行专场文艺演出(组图)
 
 
第三届亚洲政党国际会议举行和平签名活动(组图)
 
 
塔吉克斯坦共产党
主席 绍·达·沙勃多洛夫
 

  自由主义全球化是新的国际战争策源地不断产生的原因。伊拉克、朝鲜半岛、巴勒斯坦和世界其他地区的局势清楚地验证了这一点。由于新型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出现,世界危机变得极为危险,一旦发生全球冲突,人类将被推至灭亡的边缘。 

  正因如此,我们党对召开本届政党会议给予高度评价。在这样的国际会议上,尽管与会者的政治观点存有差异,但可以通过共同努力制定出为各方普遍接受、旨在解决全球和地区危机的构想。 

  我们深信,所有亚洲国家的政党在商讨现有国际问题的过程中,首先都会恪守和平与和平解决现有问题的原则,谴责所有侵略和暴力政策。 

  遵循此项普遍公认的原则,我们党认为,解决朝鲜半岛危机,按照金日成同志确定的思想,实现南北朝鲜和平统一,建立统一繁荣的民族国家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台湾与中国大陆也会实现统一。 

  我们谴责美国强加给伊拉克人民的战争,这场战争造成了无数平民的伤亡。我们认为和平方式是解决巴以冲突和阿富汗持久性危机进程的惟一正确方式。总之,和平、信任与合作的原则,作为一条普遍性的原则,各国政党都应予以遵守,不论其所在国的政治体制如何。 

  我们塔吉克民族,几年前经历了骨肉相残的内战,给我国人民造成巨大的物质和精神损失。和平和睦与政党合作问题对于我国的和平发展具有神圣的内涵。 

  几年前彼此敌对的政党和政治集团,现在实现了和解,开始致力于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建设。我们高度评价独联体兄弟国家、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地区大国俄罗斯、中国、印度和地区重要国家伊朗、巴基斯坦对我国和平事业所做出的贡献。 

  我们认为,在和平解决塔吉克斯坦内战过程中,各国政党富有成效的合作堪称典范。 

  塔吉克斯坦国内政党之间合作的经验引起权威国际组织的关注。 

  因此,联合国秘书长科菲·安南、欧安会领导人、外国领导人访问我国时,均会晤了各政党,对政党之间的合作给予了特别重视。 

  世界生产力发展的趋势是,今后10年世界社会化生产的中心客观上将由西方转移到东方,即转移到亚洲。因为亚洲拥有雄厚的物质和人力资源。世界大部分人口生活在亚洲,亚洲大陆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此外,中国、印度、东亚和中亚国家的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亦有力地推动着上述趋势的发展。 

  在当今条件下,亚洲国家在世界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提高,亚洲国家的实力日益增强,各国政党在保障地区和平与和睦中的作用日益增大。由此看来,加强亚洲国家之间、政党之间的密切合作尤为必要。 

  我想提请各位与会代表注意我们政党合作中的一些非常重要的特点。 

  我们是传统社会的产物,学术上称之为亚洲社会经济形态,几千年来把中央政权和公社融为一体。这些公社的主导思想是集体主义、互帮互助、尊重传统和家庭。这些公社摒弃个人主义思想、反对一些民族压迫另一些民族。即使东方最残酷的暴君出于种族和宗教的属性,也未曾有过消灭其他民族的念头。 

  对我们属于传统社会事实的认同,为我们政党之间开展有效合作,提高政党在我们国家经济文化和政治合作中的作用开辟了广阔的空间。 

  我们国家创造的科技和经济实力,推动了现代化通讯系统、公路和铁路网、高科技信息手段的迅猛发展。由于通讯系统和国家间合作的迅猛发展,伟大的丝绸之路得以快速复兴,并获得新的内涵。中国与塔吉克斯坦之间经库尔马山口公路的开通,实际上通过喀喇昆仑把我国与印度和巴基斯坦连接起来。这条公路今后将促进我国乃至阿富汗北部的经济发展。 

  塔吉克斯坦共产党和我国其他政党支持我们两国领导人为这一伟业所付出的努力。 

  尊敬的会议代表! 

  20世纪的惨痛教训表明,暴力、侵略、挑动世界或局部战争、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思想均毫无前途。然而,遗憾的是,它们在一些国家却成为一种国家理念。这些理念实际上不仅未能解决任何一个世界性问题,相反却减少了解决问题的机会。 

  帝国主义全球化的政策、向其他民族强加虚伪的价值观都注定要失败,相反,联结人民的和平、公正、平等、兄弟情谊与合作互助的思想,正在为千百万民众所接受,业已成为地球上人类建立新的历史社会的物质力量。其他民族如何称呼这一新的社会形态,则无关紧要。 

  新的社会形态的意义在于,它符合地球上几亿无家可归者的利益和愿望。我们把这个社会形态称之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并相信它必将胜利。 

      伟大的中国人民,运用其几千年的经验并以其言语和行动向全世界证明,中国正在亚洲建设新的文明。借此机会,祝愿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经济和文化建设事业中取得更大成就。 

(摘译)

 
   
   
 


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 版权所有© 2003 京ICP备11017124号
International Department , Central Committee of CP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