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论坛直播

#青年政治家#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建言献策:中国与中东欧场域


2015-10-30 信息来源:

    

  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建言献策:中国与中东欧场域

  (中国社科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院“一带一路”研究中心 徐刚 )

  “一带一路”建设是一个宏大的、系统性工程。中东欧区域只是这个工程中的一个环节、一个构成,16个国家呈现出来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是沿线国家或地区的一个微缩。从这个意义上讲,发展好与中东欧国家的关系意义重大,是建构新型国家间关系的一种创举,对丝路带有点轴效应,对于同“一带一路”其他沿线国家与地区开展合作也具有重要示范价值。

  主题是建言献策,也就是为丝路带建设提对策。我想,提对策之前还是有必要了解我们可能遇到的挑战。2012年中国-中东欧“16+1”机制启动以及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关系进展明显,一句话,双方关系处于中东欧国家政局变动以来的最好时期。然而,客观地讲,面临的新挑战和难题不少,至少有五个:

  挑战之一,如何平衡中国-中东欧国家关系与中欧关系?简单说,发展同中东欧国家关系如何做到不让西欧人着急,甚至找麻烦。

  挑战之二,中国经济优势何以长期保持?发展经贸合作何以可持续?简单说,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欧美经济复苏后,主要以“资金开路”的合作吸引力如何维持?

  挑战之三,类似乌克兰危机等不确定风险的外溢疑虑。简单说,中国在关涉国际秩序、国际规范、国际法问题的表态与立场将成为中东欧国家发展与中国关系一个重要心理判定。

  挑战之四,大国平衡或挤压。简单说,俄罗斯、欧美和美国不乐意推出去,日本、韩国、印度不甘示弱挤进来。

  挑战之五,我政策设计与宣传如何让他国感受可持续性、获得互利性?简单说,我们既要做好“顶层设计”和“战略规划”,还要使参与国和大国认可,甚至不排斥。

  存在五个挑战,我想提出五个建议或对策:

  第一,在战略层面推动双方关系从“互尊、互利、互惠”迈向“互信合作”。这是一项系统工程,是统筹的思路。习近平主席最近在中英工商峰会上致辞首要提到的是互信,指出增进互信上要强调一个“深”字。双方合作的基础是政治互信,没有互信,任何合作都将是无本之木。在我看来,与中东欧国家发展互信合作,就是使现有关系定位清晰(五层:战略伙伴、全面友好合作、友好合作、全面合作伙伴、一般)。实话说,拥有“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意识难,重要的是做到中东欧整体与国别的协调,实现共商、共建、共享,而不是一意孤行、固执己见,更不能自以为是,冲昏头脑。

  第二,积极探索发展双方关系的合作机制。目前,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已经建立许多不同层级、不同领域的合作机制,在现有合作机制与安排的基础上,可以尝试建立介于“金砖模式”与“上合模式”之间的中国-中东欧合作发展机制。比如,在协调平台上,进一步明确和凸显“中国-中东欧合作秘书处”的地位与职能,以及与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事务特别代表之间的关系;在金融领域,更好发挥“丝路基金”作用,逐步建立起类似“金砖国家银行”或拟组建的“上合组织开发银行”的金融机构。此外,现有的各领域机制化论坛可否升级战略对话、财经对话、人文磋商(如同与大国),当然阻力很大。

  第三,尝试拓展双方沟通的平台和模式。中东欧国家的异质性和多元性非常突出。中东欧国家在地理、宗教、是否加入欧盟或欧元区以及经济规模等方面均存有差异,各国的抱负与愿望也有所区别,中国发展同这些国家的关系应该有不同和多元的政策设计。比如,在现有“16+1”、“1+1”的框架基础上,增加“V4+1”(“维谢格拉德”四国+中国)、“B3+1”(波罗的海三国+中国)、中国+欧盟+中东欧等多轨合作平台。同时,欢迎其他国家加入,建立诸如“16+中、美、俄”、“16+中、日、韩”、“16+中、俄、印”等机制,表明中国-中东欧合作不针对也不排斥第三方。这样,既能消除有关国家的疑虑和恶性竞争,实现共同发展,也能在合作中觉察各自的战略取向,还能协调经济规模不一国家间的关系平衡。

  第四,加强软实力和国家形象建设。过去几个纲要从各个领域提出了中国同中东欧国家合作的规划,但重要的是落实和进一步深化。以人文交流为例,它能够为公共外交助力,传递双方关系的“好声音”,增进互信。但是,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地理上相隔遥远,社会制度、价值观念、文化传统和发展模式存在差异,中东欧国家媒体由于各种原因对中国的负面报道较多,致使中东欧地区大多数人、特别是年轻人对中国了解不多且肤浅。中国虽然在中东欧国家建立了一批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但其所发挥的作用有限或不够,有的甚至与其成立宗旨背道而驰。因此,对于中国来说,加强自身的软实力建设和国家形象建设尤为重要,当然这是一项系统工程,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同样需要在对内建设和对外宣传上做文章。

  第五,推动国内关于中东欧研究的智库建设。分别在北京和斯洛文尼亚布莱德举行的第一届和第二届中国-中东欧国家高级别智库研讨会引起了相关学者、智库专家的高度重视。“中国-中东欧国家关系研究基金”的设立也在中国和中东欧学界产生了积极影响。像今天这样的青年论坛也是促进交流的好手段。然而,无论是数量、规模还是水平和布局,中国的中东欧研究还偏弱。有些跟风研究让人大跌眼镜,现在资讯发达,有不少平台发布一些关于中东欧国情、风险评估的研究,大家估计也都看过,有些连基本事实都是错的。今后,有关方面应加大扶持力度,整合资源,努力打造一至两家有特色、高水平、具备国际影响力的中东欧研究智库,强化中东欧事务的专门人才,在为发展中国同中东欧国家关系献计献策的同时,充当双方加强了解和理解的桥梁。真正与世界接轨

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 版权所有© 2003 京ICP备110171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