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专题首页>代表发言

中共中央党校党史教研部主任 谢春涛

市政协开展编制"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专题调研


2015-11-25 信息来源:

  

  中共中央党校党史教研部主任谢春涛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发展的经验

  中共中央党校教授 谢春涛

  近年来,中国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快速完成特大地震灾后重建,有效应对世界金融危机,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一系列重大成就和标志性事件,使国际社会对中国和中国共产党刮目相看。于是,“中国模式”、“中国道路”、“中国经验”成了许多人热议的话题。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取得这样的执政成就?用什么办法领导国家实现如此快速的发展?这就是我试图回答的问题。

  我认为,中国共产党主要靠四个方面的努力:

  第一,坚持解放思想。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以马克思主义为自己的指导思想,以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但是,在1978年前,中国的社会主义基本上是从苏联学过来的,经济方面是单一公有制,单一计划经济,单一按劳分配,单一农业集体经营。在几十年的时间内,中国同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一样,经济发展不快,人民生活改善幅度不大。1978年以来,中国共产党人的认识逐步发生了改变。认为,马克思设想的社会主义是建立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的,所以纯而又纯,而中国的社会主义是建立在落后基础上的,没有资格实行那样的社会主义。中国长时间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这个阶段,主要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为此,就要允许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建立和发展市场经济,允许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并存,允许农业以家庭为单位经营,还要学习借鉴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生产力的先进经验。

  中国共产党人认为,中国实行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方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包括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社会主义共同富裕、人人平等、每个人自由全面的发展的价值观,始终为绝大多数人民谋利益的根本政治立场;另一方面,又根据中国国情和新的时代特征,赋予了社会主义许多新的特色。中国共产党人没有背弃马克思主义,而是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没有背弃社会主义,而是更好地发展了社会主义。过去虽然社会成员收入差距不大,但是共同贫穷。而今天虽然社会成员收入差距拉大,但绝大多数人过上了比较好的生活,收入差距也完全可以通过扶贫、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等措施逐步缩小。

  中国人民从实践的比较中欢迎这样的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内也赢得了良好声誉。中国共产党人总结自己的成功经验,认为应该以与时俱进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时代化。反观已经垮台的原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他们的一个重要教训就是教条地僵化地对待马克思主义。2006年下半年,我曾有机会去俄罗斯、保加利亚和罗马尼亚访问。原保加利亚共产党中央政治局委员、后来的社会党主席利洛夫总结苏东巨变的教训,第一条就是教条式对待了马克思主义,表面上很坚持,但是教条式的僵化的坚持,坚持的都是马克思、恩格斯一百多年以前的说法。而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都与过去的说法有了很大不同。这就形成了理论与现实的巨大反差,一个理论连现实都解释不清,还怎么用它指导实践呢?因此在现在的一些东欧国家,马克思主义的地位很惨。

  第二,坚持体制改革。中国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新中国成立初期就建立了,但现在比过去发挥的作用大得多好得多,就是因为进行了许多方面的体制改革。仅举三个例子就很能说明问题:

  一个是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在1978年改革开放前,中国有2.5亿农村贫困人口,温饱问题都没有解决,占当年10亿人口的1/4。其主要原因是人民公社平均主义的分配方式,大家出工不出力。后来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根本改变了,地承包给每家每户去种,种什么,怎么种,几点钟上工,都不管了。但每家每户农民都明白,种得怎么样跟自己的生活密切相关,这个时候没有人再像以前一样偷奸耍滑了。就这一项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温饱问题迅速解决,城镇居民也得到了丰富的农副产品供应。现在中国人口比改革开放之前多了好几亿,耕地比那时候少了很多,但是中国人不光吃饱了,而且吃得还不错,还为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贡献,就是这项改革的成果。

  二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这之前,长期搞计划经济,认为计划经济的优势在于有计划、按比例,避免了资本主义的无政府状态。理论上是这样,但是现实中,计划经济虽然有它的优越性,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但是这个优越性往往在经济规模不大的时候才能体现好。经济规模大了,指望一个国家计划委员会把全国经济计划得完全合比例,几乎不可能。而且计划经济还有一个没法克服的弊端,缺乏活力、动力,因为政府向企业下达严格的指令性计划,企业必须照着执行,完全没有自主权,那也就不会有积极性、主动性。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造成经济发展不快,人民生活改善不大,商品严重短缺,政府不得不依靠票证来供应商品。但是,实行市场经济后,市场配置资源,不同利益主体为了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必然使出浑身解数,活力、动力、压力怎么估量都不会过分。中国很快告别短缺,告别票证。

  三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这一基本经济制度就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成分共同发展,这是1997年中共十五大确定的。在这之前,有人认为随着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中国已经产生了一个新的资产阶级,对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和社会主义制度构成了挑战。在这些人看来,似乎改革开放方向错了,应该改弦更张。中共十五大提出,一切有利于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的各种所有制形式,都可以大胆探索,大胆利用,扫除了之前很多人在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方面的思想障碍。这一点意义巨大,现在,中国的非公有制经济在经济总量、纳税额、就业人口等方面,都占了超过一半的位置,发挥着巨大作用。

  第三,坚持对外开放。1978年以来,中国开放领域越来越宽,开放程度越来越深,对外开放带来了外国的资金、技术、先进设备、先进的管理理念,还带来了一些外国的人类文明共同成果。例如现行的公务员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市场经济、股票、基金等,都是从其他国家学来并丰富和发展的。开放还带来了外国的资源能源,带来巨大的国际市场份额。如果没有开放,绝没有今天这个局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广泛吸纳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的社会主义。没有这样的吸纳,就没有今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这些年在同外国政党人士交流时,经常有发展中国家的政党人士问我这样的问题,我们都反对全球化,你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不反对?我告诉他们,我们的领导人很早就看清楚了,全球化是个不可阻挡的潮流,聪明的办法是主动加入其中,趋利避害,发挥出自己的比较优势。1978年以来,中国加入全球化竞争,发挥了劳动力价格低廉、市场广大等比较优势。还有,因为后发,中国可以购买别人的技术,以市场换技术,在此基础上再创新,在高铁等领域赢得了世界领先地位。

  第四,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其他党派是参政党。各党派为了国家发展、人民福祉共同协商。中国共产党实行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制度,即重要决策由各级党委集体作出,然后由政府、人大、政协等有关各方具体实施。这一领导体制,具有明显优势,中国只有一个权力中心,那就是中共中央,这就能够有效地避免政治上的争拗和内耗,保持政治稳定和政策连续性,还有决策的高效性和很强的执行力。还有,中国共产党实行党管干部的原则,干部的选拔、管理等都由党来负责,这就容易保证党的团结统一。选拔干部强调台阶、政绩和多岗位锻炼,也能积累干部的经验,培养他们的能力和素质。干部学习制度,能不断开阔干部的眼界和思路。单一制的国家结构,能保持国家的团结统一,能集中力量办大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使中国的民主真实普遍。

  中国共产党人从历史发展中认识到,中国的成功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中国道路走对了,中国理论是正确的,中国的制度也有优越性。所以,中共中央一再强调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当然,中国在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也还存在着不少问题。比如: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较大,消极腐败现象多发高发,司法不公现象比较严重,社会不够稳定和谐,等等。但是,没有哪个国家和地区没有问题,也没有哪个党执政完美无缺。重要的是,问题是否能不断得到解决,发展的前景是越来越好还是越来越差。

  2012年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不断增强着全国人民对未来光明前景的信心。有理由相信,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一定会实现。

  

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 版权所有© 2003 京ICP备110171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