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事会见
外事会见
刘海星在第十一届中国—阿拉伯国家文明对话会开幕式上的主旨讲话

刘海星在第十一届中国—阿拉伯国家
文明对话会开幕式上的主旨讲话
(北京,2025年11月17日)
尊敬的阿拉伯国家联盟秘书长盖特先生,
巴勒斯坦法塔赫副主席阿鲁勒先生,
巴林协商会议第一副主席法赫鲁先生,
摩洛哥众议院副议长伊德哈利女士,
也门协商会议副主席盖伊布先生,
各位中外方嘉宾,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很高兴与大家相聚中国国家博物馆——这座承载着中国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宏伟殿堂,共同出席第十一届中国—阿拉伯国家文明对话会。首先,我谨代表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对出席本次会议的各位来宾表示热烈欢迎!向阿拉伯国家联盟秘书处、中国国家博物馆以及中方各兄弟单位对举办本次对话会给予的大力支持表示衷心感谢!
去年5月,中阿合作论坛第十届部长级会议在北京成功召开,习近平主席和阿拉伯国家元首共同出席开幕式,提出构建“五大合作格局”,为中阿关系发展擘画了宏伟蓝图。明年,第二届中阿峰会将在华举办,这必将成为中阿关系发展史上又一重要里程碑。今年7月,全球文明对话部长级会议在北京召开,习近平主席向会议致贺信,深刻阐释文明交流互鉴的时代价值与中方推动文明对话的坚定立场。在此背景下,我们共同举办第十一届中阿文明对话会,旨在落实中阿领导人达成的重要共识,共促文明互学互鉴,为构建中阿命运共同体注入持久深厚的文明力量。中阿两大文明悠久的交往历史、相近的价值理念、共同的时代使命、广阔的合作前景,充分彰显了中阿双方是践行全球文明倡议的先行者和同路人。
中阿文明相知相交,书写了互学互鉴的历史佳话。两千多年前,中阿双方就通过古丝绸之路互通有无。驼队与商船将中国的丝绸、瓷器、造纸术送往阿拉伯世界,也把阿拉伯的香料、医药与数学带到中国,书写了不同文明交流互鉴、彼此成就的典范。中阿千年交往历史昭示,文明交流互鉴,从来不是一种文明对另一种文明的征服,而是如同繁星点亮夜空,既彼此辉映,又各自璀璨,共同构成人类文明的壮丽图景。
中阿文明相通相亲,展现出价值追求的深度共鸣。中华文明和阿拉伯文明各成体系、各具特色,但都包含人类发展进步所积淀的共同理念追求。中国历来崇尚“止戈为武”“以和邦国”,伊斯兰教主张修善止恶。中国人常说“四海之内皆兄弟”,向往天下大同,伊斯兰教认为人类同根同源,理应包容共存。中华文明提倡“中庸之道”,阿拉伯文明崇尚“中正”价值。这些和谐共通的东方价值不仅是中阿命运共同体的精神底色,更在全球化遭遇逆流、文明对话遭遇挑战的今天,为世界提供了超越对抗、迈向共生的东方智慧。
中阿文明代代相传,肩负着民族复兴的共同使命。文明的生命力,既在于薪火相传的坚守,更在于辉光日新的创造。现代化是文明实现自我更新的壮阔历程,而非对特定文明范式的简单复制。中国式现代化推动了中华文明的生命更新和现代转型,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阿拉伯世界也正在经历深刻觉醒,在自身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基础上探索各具特色的现代化道路,不断激发伊斯兰文明的当代价值。中阿共逐现代化之梦的生动实践有力证明,现代化不等于西方化,文明的多样性决定了发展道路的多样性。
中阿文明相向而行,迸发出新时代人文交流的蓬勃生机。我们高兴地看到,阿盟成为首个与中国签署践行全球文明倡议联合声明的地区组织,“全球文明倡议中国—阿拉伯中心”等平台建设稳步推进,汉语教学在阿拉伯国家如火如荼,越来越多中国游客踏上阿拉伯土地,中阿联合考古、文物互展、典籍互译精彩纷呈。中阿人文交流的生动实践,不仅为中阿命运共同体筑牢了民意根基、注入了精神动力,更以实际行动为践行全球文明倡议树立了鲜明典范。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80年前,联合国在二战废墟上诞生,承载着人类对和平与发展的殷切期望。80年后的今天,战争的阴霾并未远去,和平与发展的事业依然面临严峻挑战,地缘冲突和经贸摩擦此起彼伏,国际规则和秩序遭受冲击,中东地区更是深刻感受着发展赤字、和平赤字、信任赤字、治理赤字的切肤之痛。面对“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这一时代之问,习近平总书记相继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全球治理倡议,这四大全球倡议各有侧重、相互促进,共同构成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行动体系,是中国向世界提供的系统性国际公共产品,从不同角度为动荡不安的世界注入稳定性和确定性。面对百年变局,中阿双方既要以文明对话促进和平、推动发展、赋能治理,又要在发展、安全、治理维度为文明对话夯实根基与保障,为世界带来信心和希望。在此,我愿提出几点建议:
我们要共筑持久和平,守护文明存续的根基。我们痛心地看到,新一轮巴以冲突以来,超过6.8万巴勒斯坦人失去生命,近200万人流离失所,加沙地带超过200处历史遗址已在战火中化为瓦砾。这不仅是文明的浩劫,更是对人类良知的残酷拷问。和平不能只是战争的“中场休息”,苦难必须终结。我们呼吁立即实现真正全面持久停火,全力缓解人道危机,支持以“巴人治巴”为原则推进加沙重建。历史与实践一再证明,“两国方案”是打破巴以悲剧循环的唯一出路。中方将继续同阿拉伯国家坚定站在一起,推动巴勒斯坦问题在联合国有关决议和“两国方案”基础上早日得到全面、公正、持久解决。我们要践行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构建起更为均衡、有效、可持续的地区安全架构,为文明存续筑牢根基,为文明繁荣开辟空间。
我们要共谋发展振兴,积蓄文明进步的动力。发展为文明延续提供物质支撑,也为文明创新突破积蓄动力。当前,中国正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阿拉伯国家也正在加快推进经济转型和发展进程。我们高兴地看到,中阿贸易额保持在4000亿美元以上的历史高位,双向投资持续升温,基础设施合作成果丰硕,电子商务、云计算、人工智能、绿色低碳、金融科技等新兴领域合作亮点纷呈。中方愿同阿方共同落实全球发展倡议,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让中阿人民共享发展成果。我们也愿分享中国式现代化的经验,通过战略沟通、政治对话、学术交流等形式加强治国理政交流互鉴,推动两大文明在民族复兴的道路上并肩前行。
我们要共促人文交流,释放文明对话的活力。习近平主席指出,人是文明互鉴最好的载体。文明的活力,归根到底源于人与人的相遇,心与心的对话。今天在座的很多朋友,都是文明对话的践行者。有人将中文书籍引入阿拉伯世界,为理解中国打开思想之窗;有人在阿拉伯媒体上笔耕不辍,讲述着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有人在中国课堂上,传递着阿拉伯文明的智慧与魅力。正是这些双向奔赴的努力,让中阿友谊跨越山海、直抵人心。面向未来,中方愿同阿方一道努力,在用好中阿文明对话会平台基础上,探索与更多阿拉伯国家建立双边和次区域文明对话机制,助力打造全球文明对话合作网络。同时继续深化教育、科技、文化、旅游、智库、媒体、青年等各领域合作,完善“全球文明倡议中国—阿拉伯中心”工作机制,继续开展“阿拉伯艺术节”、“中阿高校10+10合作计划”、中阿青年领导人研修交流营等品牌活动,共同做文明对话合作的行动派、实干家。
我们要共倡公平正义,完善文明共存的秩序。当前,全球治理体系失衡,代表性不足、权威性受损、有效性堪忧。加沙的悲剧警示我们,当安理会决议被漠视,国际法被践踏,否决权被滥用,文明便在强权下失去尊严。塑造公平正义、合理有效的国际治理体系,是包括中国和阿拉伯国家在内的全球南方国家的共同心声。在此背景下,习近平主席提出全球治理倡议,强调要奉行主权平等、遵守国际法治、践行多边主义、倡导以人为本、注重行动导向,指明了全球治理体系改革的正确方向。中方愿同阿方并肩协作,反对文明冲突论和文明优越论,抵制单边霸凌行径,以中阿文明的古老智慧推动国际秩序向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共同壮大全球治理的“南方力量”“公道力量”。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前不久,中共二十届四中全会胜利召开,会议最重要成果之一是审议通过了关于制定“十五五”规划的建议,对外传递出中国政策的稳定性、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发展预期的稳定性,展现了中国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决心和毅力,揭示了“中国之治”的成功密码。“十五五”期间,中国将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不断推动超大规模市场高水平开放,以中国式现代化新成就为世界提供新动能。中国的规划清单,就是中阿合作的机遇清单。“十五五”规划与阿拉伯国家发展战略高度契合,相信将为双方各领域务实合作开辟更加广阔的天地。中国式现代化的稳步前行,必将为包括阿拉伯国家在内的世界各国提供更加广阔的市场、更加先进的技术、更加丰富的合作选择,也必将为中阿文明交流互鉴注入更加蓬勃的时代力量。
习近平主席曾说,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中方愿同阿方并肩同行,在新时代创造中阿文明新的辉煌。最后,预祝第十一届中阿文明对话会圆满成功!
谢谢大家!


